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陷入忙碌的工作和繁琐的家务中,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。当孩子因为一些,我们眼中的小事而发牢骚时,我们可能会条件反射地感到烦躁,甚至会觉得孩子的生活环境已经很不错了,而且就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,有什么可抱怨的?
但是,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,或许就能发现:那些潜藏在“小牢骚”背后的亲子沟通契机,其实会解决90%的亲子问题。
02 高级父母,允许孩子发牢骚
玛丽亚·蒙特梭利曾说过:倾听孩子的声音,就是倾听未来的声音。
孩子的小牢骚背后,是孩子的心理需求,多倾听孩子,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。
一位博主在短视频分享,自己因为咽喉病,被迫要噤声几日。不承想,孩子放学回家,书包都没放下就大声嚷着:“我恨老师!我再也不到学校去了!”
博主没办法说话,只能静静地看着他,没想到愤怒的孩子发泄完后,靠在妈妈的膝盖上,伤心地哭了:“我在作文中拼错了一个字,老师在课堂上指出来,同学们都笑我。”
孩子唠叨了几分钟,把心里话说尽后,平静地说:“我要去公园玩了。谢谢妈妈!"第二天一大早,又照常上学去了。
实际上,孩子偶尔的小牢骚,不需要父母的教训与忠告,他只是受到了挫折,需要有人倾听而已。反观成年人也一样,也会因为假期太短、工资太低、加班太多而发发牢骚,更何况孩子。
有一位聪明的朋友,当孩子抱怨作业多时,她没有讲道理,而是问“那么多吗?”
女儿忙说:“妈妈你看,语文的错题要抄写十遍,还有作文;数学也要把第三单元的内容全部复习一遍。”
孩子边写边发牢骚,眼中泛着泪花,小嘴嘟嘟囔囔好一会儿才停下,朋友过去抱抱她。
当两个小时后,孩子把所有作业都做完大喊道:“终于搞定了,妈妈,我觉得下次考试,我一定能考好,我复习太全面了。”
发牢骚是情绪的出口,孩子抱怨,只是向父母传达他们的需求和希望,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。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时,他们更可能敞开心扉,与父母进行更深入地交流。
教育家简尼尔森在《正面管教》里说过:纠正孩子之前先链接,父母永远要认可孩子的感受。
认可孩子的感受,是和孩子建立连接的最佳方式之一,而且这种连接往往就足以让孩子自己去做出纠正。允许孩子释放情绪,孩子才会清空自己,继续前进。
03 顶级父母,将孩子从牢骚引向担当
《高情商养育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父母要控制自己的坏情绪,倾听和觉察孩子的情绪,将自己的爱表达成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和行动。”
当父母认真倾听和回应孩子的小牢骚时,孩子会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,这有助于加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情感纽带。而且,每一个牢骚下,都是一个机会,可以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,父母要正确地引导。
1.接住孩子的情绪
孩子发牢骚时,父母需适时地对孩子的表述做出适当的评价,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说出真实的情感。
如果孩子正打算敞开心扉,父母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们,他们会渐渐不愿意与父母深入交谈。比如当孩子说“我烦透了语文老师”时,父母不能马上讲要尊敬老师,而应听孩子说完到底发生了什么;
再比如当孩子说“我不喜欢同桌”,父母不该立刻说教,而是要专心地听孩子讲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。接住孩子的情绪,才会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。
2.鼓励孩子拆解自己的内心
要鼓励孩子充分解释他的抱怨。冷静帮助孩子分析真正原因,告诉孩子:单纯地抱怨,并不能让别人了解你真正的需求。比如说鼓励孩子详细说一下,为什么烦透了那个语文老师呢?是老师做了什么事情令他讨厌了呢?还是因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的原因,而讨厌老师呢?
在倾听孩子抱怨的同时,可以引导他们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,思考问题的原因,才会去解决问题。
3.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
每个抱怨都有正面意义,抱怨的背后,是有良好的期待,通过抱怨,可以理解自己的需求。当孩子能够向我们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困惑时,他们就已经在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。
此时,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,站在孩子的角度,引导孩子从问题的发生、根源思考,鼓励孩子来自己解决问题。
赵东华说:“当孩子情绪波动时,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,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。”
孩子发牢骚不单单是一种负面行为,它更是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和需求的方式。接纳孩子的情绪和爱的支持,是孩子最大的动力。
通过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抱怨,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意识、促进沟通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,并加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连接。
亲子关系好了,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