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,我们常常怀揣着美好的愿望,一心想为孩子打造最完美的成长轨迹。然而,有时候,恰恰是那些我们自认为 “为孩子好” 的执念,成了阻碍孩子茁壮成长的枷锁。其中,有两个执念,一旦我们懂得放下,孩子的成长之路或许会豁然开朗。
1.放弃为孩子做好每一件事
很多家长都陷入过这样的误区:孩子还小,这也做不好,那也做不对,不如我帮他做了,既省时又省力。于是,从孩子穿衣系鞋带,到整理书包写作业,甚至未来职业规划,家长们都大包大揽。可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?
小宇妈妈就是个典型。小宇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,可每天早上还是妈妈帮他穿衣服、收拾书包。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,小宇连自己的水壶放在书包哪个位置都不知道,因为一直都是妈妈帮他整理的。在集体活动中,别的同学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,有条不紊地参与各项活动,小宇却手忙脚乱,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家玩,自己却因为准备不足而失落。
家长过度代劳,孩子失去了锻炼生活技能的机会,动手能力差,依赖性强。在未来独立面对生活时,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。我们应该学会放手,让孩子从简单的事情做起。
比如,在孩子两三岁时,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穿脱衣服,哪怕一开始穿得歪歪扭扭;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,如摆放碗筷、收拾玩具等。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不仅能学会基本生活技能,还能获得成就感,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。
2.放弃控制孩子的思想
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前行,认为这样就能避开人生的荆棘。于是,从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,到学习内容的安排,家长们都试图将孩子的思想纳入自己设定的框架。然而,这往往会压抑孩子的天性,让他们失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晓妍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兴趣,可妈妈觉得学绘画没 “前途”,硬是给她报了奥数班。每次上奥数课,晓妍都心不在焉,成绩也不理想。而一到课余时间,她就偷偷拿起画笔,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。长期被妈妈压制兴趣,晓妍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,对学习也失去了热情。
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兴趣偏好。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,鼓励他们表达自己。当孩子提出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时,不要急于否定,而是耐心倾听,与他们平等交流。比如在周末活动安排上,问问孩子想去公园还是图书馆,让他们参与决策。在兴趣培养方面,发现孩子的闪光点,给予支持和引导,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。
养育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,聪明的父母都懂得:最好的爱,是手放开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控制每个细节,孩子才能真正长出面对世界的铠甲。这需要勇气,更需要智慧,但回报将是孩子挺拔的背影,和眼眸中自信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