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,玩着跑着突然摔一跤是常事,但是摔倒了之后,家长要不要把孩子扶起来呢?
这两天办公室的老妈子们,就“宝宝摔了,究竟该不该扶?”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。
要扶啊,让宝宝感到爸爸妈妈都在你身边,宝宝的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。
不要扶,让宝宝自己爬起来,这是教育宝宝的好机会,一点儿坎坷都受不了怎么行?
其实啊,宝宝摔了该不该扶,真的不能一概而论。但是下面几种常见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。
0
1态度强硬,坚决不扶
在家长圈里,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育儿鸡汤——“宝宝摔了坚决不能扶,必须等他自己站起来,这样孩子才能记住教训,性格才会更加坚强。”
这句话坚定了不少家长所奉行的“挫折教育”,为了让宝宝更加的坚强、勇敢和独立。
所以,当宝宝摔倒时,家长给出的第一反应就是:“坚强点,自己站起来!”甚至对宝宝请求的帮助置之不理,不允许任何人去扶宝宝,必须等孩子自己站起来才罢休。
我理解家长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更独立、更勇敢。但是,宝宝在遇到小挫折的时候,最需要的是妈妈的一个拥抱和接纳。宝宝首先有了安全感,才有能力让自己更勇敢,被爱包裹的坚强才更有力量。
若不分情况的奉行“打死都不能扶”的原则,那么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,影响亲子关系。而且,为了建立巩固的亲子情感,有些宝宝会变得更加粘人,不允许父母离开自己一步。
若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回应,孩子可能会形成冷漠、孤僻、过度好强的性格特点。
0
2责怪其他,推卸责任
有时候宝宝摔倒了,家长心疼宝宝,就会采取摔板凳、打地的方式来安慰宝宝。
宝宝脚绊到桌子腿摔跤了,有些家长会说:“是桌子不好,磕到了宝宝,打它。”
宝宝不小心没走稳摔倒了,有些家长会拿着宝宝手边拍地边喊:“都怪地不平,打打打!”
这样的说法会影响宝宝正确认识的建立,如果家长惯用这样的方式与宝宝交流,宝宝会变得推卸责任,发生任何事情了,他会认为“都是别人的错,都不关我的事情,我没有错。”
宝宝从小学会把责任推给别人,长期以往,会养成不负责任的性格。
0
3过度惊慌,立马扶起
宝宝不小心摔倒了,家长非常心疼宝宝,以至于发展为愧疚和自责:
“我没有看好宝宝,让宝宝摔倒了。”
“下次可不敢让宝宝自己走路了。”
这是过度投入类型的家长,恨不得代替宝宝成长,不忍心宝宝受一点儿委屈。在宝宝摔倒的第一时间,会立马冲过去把宝宝扶起来。
小宝宝生活经验不足,摔倒后不能判断情况的严重程度,通常有 1、2 秒钟的空白时间,在等家长的反应。
如果宝宝并没有哭喊,妈妈过度惊慌,宝宝会被妈妈的惊慌吓到,觉得“是不是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”或者觉得“摔倒是件很可怕的事”。
妈妈的过度惊慌或紧张会令宝宝过度谨慎,不敢做有受伤风险的运动,阻碍身体平衡和躲闪能力的发展,削弱遇事时的自我保护能力。
0
4责怪宝宝
有时候宝宝摔倒了,家长心疼宝宝,会采取责怪宝宝的方式。
“我说让你慢点走,你不听,摔倒了吧”
常常听到很多妈妈无意中会这样说,话里虽然能感受到妈妈的爱意,嗔怪宝宝没听话摔倒了,言外之意是妈妈很心疼。
但在宝宝听来,他完全不能领会到话语背后的爱意,只能感受到妈妈话语中的责备和指责,在身体摔疼的同时还要承受妈妈带来的心里的伤痛。
甚至有些妈妈“爱之深、责之切”后面还会补上半句“活该不长记性”。这些爱的责备,都会让宝宝倍感难过。
这样看下来,似乎扶也不对,不扶也不对。宝宝摔倒后,到底该怎么做呢?
① 不要急于搀扶,而是询问宝宝情况。
宝宝摔跤了,家长再紧张也要保持平和的情绪问一句:“怎么样啊?还好吗?可以自己站起来吗?”
如果宝宝没有什么问题,就遵从孩子意见鼓励他自己站起来。若宝宝寻求帮助,家长也不要拒绝他。
② 如果孩子摔伤了
有时候孩子摔一跤,很容易摔破膝盖或者手肘。这个时候,大人应该过去检查孩子身上哪里擦破或者摔伤,要及时上药。
要是宝宝因为害怕而哭泣,妈妈要及时给宝宝安慰,减轻他的恐惧。
若宝宝摔倒后,流很多血,或有脱臼骨折,意识不清楚等严重情况,必须第一时间送医院,确保宝宝的安全。父母要注意抱孩子起来的时候,不要太急、太猛,给宝宝造成二次伤害。
③ 找出原因,避免下次摔倒
一切安抚工作都结束后,孩子的情绪也会缓和很多,这时就是一起来找原因的好机会了。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分析分析,刚才为什么摔倒了。是走得太快了?还是走路的时候没看前方?或者走路的方式不太正确造成的?
引导宝宝分析原因,找出解决办法,“吃一堑、长一智”才是真正的成长!不仅仅是摔倒这件事,生活中宝宝遇到的各种小挫折,都需要父母引导宝宝自己找出解决办法,积累经验,获得成长!
④ 及时地给予鼓励
如果宝宝有进步了,成功躲过障碍物了,或摔倒后没有哭闹,家长要及时地给予鼓励,培养孩子自信、勇敢的性格。这样宝宝才会在每一次的摔倒中,真正的站起来。
可能,很多人会觉得,不就是摔倒了这么点小事儿么?扶不扶,怎么扶至于有那么大影响么?
但很多事情都是“窥一斑可知全豹”,从宝宝摔倒后父母的态度,有时候就可以大致判断这个人的育儿态度,而育儿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