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,父母们很少夸奖孩子,而一旦孩子哪里做得不好,父母们却不忘记惩罚孩子。
而到了这一代,年轻又擅于学习育儿知识的父母们,已经意识到惩罚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,转而倾向于多去奖励孩子。
“宝宝好好吃饭,待会儿妈妈带你买玩具。”
“乖,好好吃饭,吃完就给你玩手机。”
……
我们奖励孩子的出发点,是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,或者引导孩子有正确的行为。
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我们会注意到,单纯的物质奖励已经失去了以前的功效,孩子甚至在做事情前还要和家长“讨价还价”。
“妈妈,我去倒垃圾,你奖励我几块钱?”
“爸爸,我这次要是考了100分,你给我买……”
一些家长还把物质奖励做了升级版,比如考试成绩直接和金钱挂钩。长期以往,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动机,等到成为一个大问题时,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。
看到这里,很多父母估计会问了,那么我以后是不是不能奖励孩子了?
当然不是。我不反对父母奖励孩子,就像大人在工作中,偶尔的奖励能让自己更努力,只不过父母一定要注意时间和场合以及方式方法。
应该如何奖励孩子呢?
1、少用金钱奖励
物质奖励会让孩子被价值条件化。父母奖励孩子,要从真正满足孩子内心需求出发,激发内在动力。
所以,爸妈们可采取“积分法和代币法”来拉开奖励的间隔时长。
积分法:这是家长设立的一种奖励机制,孩子因良好行为而得分。
比如打扫房间(每天4分),收拾桌子(每餐2分),按时回家(每天3分)等。
积满一定分数可以获得物质奖励或活动奖励。比如,积满20分可以得到一个新玩具,40分可以去游乐场。
代币法:四五岁的孩子可能更喜欢代币的形式,代币也就是自制的钱币。代币法的原理与积分法是一样的,但更实物化,更有趣一些。
比如,准时吃饭可得到1元代币,收拾玩具可得2元代币,攒足8个代币就可奖励玩具或零食。
而且孩子可以把代币存放在透明的塑料容器里,随时可以看得见自己的进步和即将得到的奖励。
在使用积分法和代币法时,家长应随着孩子行为的进步调整积分的制度。当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建立后,家长可以提高获得奖励的分值或降低每个行为获得的分值。
2、多用精神奖励
孩子做了正确事情,给孩子奖励是应该的。但奖励不是目的,而是辅助性的评价。对孩子而言,奖励不需要是多贵多好的东西,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。
在某真人秀节目里,胡可的教养方式,赢得了很多妈妈的赞同。
第一期,安吉跟小鱼儿两人抢玩具,明明是弟弟小鱼儿先拿到,然后被哥哥安吉夺走的。
在面对妈妈质问时,安吉撒谎说是自己先拿到的。胡可很认真的问了第二遍,并强调“诚实的孩子,会得到一朵小红花”。
安吉懂了妈妈的意思,果断承认玩具是抢过来的。机智如胡可,她立马在安吉脸上亲了一口印出一朵小红花,用吻夸安吉做的很棒。
除了物质,父母的吻、拥抱,是给孩子最有营养的奖励。
3、属于用具体的细节赞赏
孩子有成长心态和固定心态,多夸奖孩子努力,能培养他的成长心态,因为努力可以变得更好;多夸他聪明机智,天赋过人,就会加强他的固定心态,因为天生使然啊!
也就是说,不同的赞扬话语,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。因此奖励孩子的时候,夸奖的话要从努力的角度,更具体的事实角度来切入,来丰满。
比如:“你今天会背三首诗了,真的非常棒!”比起“你真聪明!”更加让孩子有踏实感,和认同感。不要怕啰嗦,夸得落于实地,更加能帮助孩子进步,让他看到前进空间和进步幅度。
4、属于孩子的责任,不奖励
属于孩子的“责任”,就不要用“惩奖制”。那什么是属于孩子的责任?
比如,“你好好吃饭,就可以玩手机”,“你这次考好了,暑假就带你去玩。”学习、吃饭、收拾自己的玩具、适当做一些家务,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自己的责任。
与其用惩奖去“培养”孩子的习惯,不如给他们说清楚,为什么他们需要做这些,以及做与不做的后果。
比如,你不好好吃饭,那就会挨饿。我们吃完这顿饭到下一顿饭之间,如果你饿了没有东西吃。
这才是描述清楚“后果”的话,如果不将“玩手机”作为奖励方式,孩子有没有好好吃饭和能不能玩手机,就没有必然联系。
你这次没考好,暑假可能就要补课,补课就没有时间玩了。
这样的描述,也才是一个原因和后果,而不是将“带你去玩”作为一种奖励方式。
希望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,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奖励他们,而是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动机,乐趣,甚至成就感。
最后提醒一下各位家长多用真心,不要滥用物质奖励。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净。在物质上,是大人一步步的提高了孩子的胃口。
实际上,人对物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。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满满的爱,关注,认可,欣赏,让他们对自己满意,才是给他们最好的奖励。